廉洁文化
廉洁文化
当前位置: 首页 / 廉洁文化

儒苑清风丨才华横溢的欧阳修

信息来源: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: 2023-03-14浏览次数:

欧阳修(1007—1072年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年更号六一居士,北宋吉州庐陵(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)人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因吉州原属庐陵郡,以“庐陵欧阳修”自居。欧阳修年幼时在母亲郑氏的指导下刻苦学习,留下了“画荻教子”的佳话。他学富五车、才华横溢,不但政治才能出众,而且在文学、史学、金石学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,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和“唐宋八大家”的主将,是公认的全才式人物。

为政德才兼备。欧阳修自幼学习刻苦,敏悟过人。天圣八年(1030年)考中进士,授将士郎,试秘书省校书郎、西京(今河南省洛阳市)留守推官。嘉祐元年(1056年)任翰林学士、史馆编修。次年,权知(暂时主持)礼部贡举,以主考官之便,对科举进行大胆革新。嘉祐五年(1060年),欧阳修擢升枢密副使,次年升参知政事(副相),封开国公。宋英宗即位后,他又进阶金紫光禄大夫。《宋史·欧阳修列传》记载,“修论事切直”,“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”,“修以风节自持”,言其德行操守很好。因欧阳修政治才能出众,宋仁宗也非常信任他,“用天下名士,修首在选中”。欧阳修担任过滁州、扬州等地的地方长官,处理政事宽简而且不惊扰老百姓,让当地的老百姓都感到轻松、方便。当有人问他是如何做到这样时,他回答说:把放纵百姓当成宽简,把办事粗疏说成简便,那么政事一定会荒废松弛,百姓也就要遭受损害了。我所说的宽简,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,是不把事情办得复杂琐碎罢了。由于他为政勤勉而不扰民,把当地治理得井然有序,老百姓安居乐业,扬州的老百姓在他离任后,为他建造生祠来怀念他。熙宁五年(1072年),欧阳修去世,朝廷赠太子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,世人赞其曰“功名事业三朝相,道德文章百世师”。

散文独具风格。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词两个方面。欧阳修的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,其表现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对事物的单纯模拟和精雕细琢上,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、记叙,寄情于景。他的散文,大多具有言近旨远的灵感气韵,既不失自然、简约的风格,又有委婉含蓄且情韵独至的艺术特色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诗人之意,责之愈切,则其言愈缓。”《宋史·欧阳修列传》中说他“为文天才自然,丰约中度”。如在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《醉翁亭记》中,作者采取移步换景手法,极有层次地描绘出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幻与四时景色。整个画面由远到近,由大到小,最后聚焦在醉翁亭上。这样就制造出一种极为浓厚的抒情氛围,使人读之即感受到作者欢愉的心情,接收到丰富的情感信息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”,作者以“乐”为主要情感线索;“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”,这种乐,是乐在山水,乐在美酒,而主要是乐在与民同乐,情感逐步升华。一些后世的研究者认为,欧阳修的散文既继承了唐代韩愈、柳宗元散文具有载道言志的社会内容以及精练凝蓄的传统特点,同时又摈弃了险奇怪涩的通病,使之向通俗平易、自然朴实的方向发展。自明代散文家茅坤在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中拈出“风神”一词评论欧阳修的散文后,六一风神的美名便不胫而走,成为人们对欧阳修散文的极高赞誉。

诗词“不可一世”。欧阳修提出诗文革新主张,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。他毕生创作诗歌800余首,代表作有《戏答元珍》等;词200多首,代表作有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《生查子·元夕》等。他的政治诗歌敢于揭露矛盾,同情民众,痛斥昏庸的统治者,鞭挞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,深得老百姓喜爱。后世学者评价欧阳修的诗“原出昌黎,痛绮靡之作,始矫西昆体,以气格为主。故其诗敷腴,宋诗风气为之一变。最长七言古体,幽咽豪迈,不可一世”。欧阳修的词以抒情为主,感情婉转缠绵,真挚沉厚,清疏隽永,令读者回味无穷,当时在词坛上与晏殊相提并论,世人并称“晏欧”。像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皆是被千古咏诵的佳句。

史学成果丰硕。《宋史·欧阳修列传》记载,他“奉诏修《唐书》纪、志、表,自撰《五代史记》,法严词约,多取《春秋》遗旨”。二十四史有“正史”之称,实际为3300卷,约4700万字。其中的《新唐书》是欧阳修与宋祁等人编纂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,全书共有225卷,其中有本纪10卷,志50卷,表15卷,这75卷皆为欧阳修主修。《新唐书》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《兵志》《选举志》,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。这是中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,为以后的史书所沿袭,影响深远。欧阳修还编纂了《新五代史》,《新五代史》原名《五代史记》,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,称为《新五代史》。全书共74卷,其中,本纪12卷、列传45卷、考3卷、世家及年谱11卷、四夷附录3卷,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(907年)至后周显德七年(960年)共53年的历史。欧阳修在编纂《新五代史》时,增加了《旧五代史》所未能见到的史料,因此内容更加翔实。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,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从上可以看出,在这两部史书中,欧阳修或参与其中,或一人独纂,篇幅占了3300卷二十四史中的147卷,这是很了不起的史学成就。

金石学开山鼻祖。《宋史·欧阳修列传》对欧阳修的金石学成就也有记载,说他喜爱古代文化并酷爱学习,凡是周代、汉朝以来的金石遗文、断章残篇,他都尽量收集记录下来,仔细稽考研究它们的异同之处,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在金石文字后面,对金石文字一一加以确凿地考证,取名为《集古录》。《集古录》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,收录自周武王到五代时期金石拓本1000卷。它对历史、文学、书法等皆有评论、考订。据考证,《集古录》初步成书于宋嘉祐六年(1061年),最终定稿在嘉祐八年(1063年)。欧阳修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,“六一”其中之一就是“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”,可见他对此十分看重。幸运的是《集古录》得以保存至今,它对中国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,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、史学家顾炎武说过:“余自少时,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,而犹不甚解。及读欧阳公《集古录》,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,可以阐幽表微,补阙正误,不但词翰之工而已。”(龚齐珍 甘根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