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路架桥,从古到今都是莫大的功德。可是有一方百姓,为了挽留一人,做出毁桥留人这样的举动,不得不令人称奇。南宋隆兴二年(1164),南宋名臣王十朋任饶州知州,为官一年。次年离任时,百姓依依不舍,以至拆断路桥挽留,他只得改道离境。后来此桥重修之后,命名为“王公桥”。
王十朋像
无独有偶,南宋乾道四年(1168),王十朋获任泉州太守。刚安顿下来,夫人贾氏就因病离世。当时泉州大旱,王十朋拖着病躯走访老农,磋商救灾,并写诗一首:“风伯吹云不成雨,稼穑如焚谁守土。铃斋夜闻水车声,遥想田间老农苦。”此后,他在泉州因势利导、大兴水利。在其治理下,泉州境内五谷丰登,风清气正。王十朋离任时,泉州百姓结队相送,并仿效饶州百姓“断桥留行”。后来百姓修复断桥,以“梅溪”(王十朋号)命名。
木有其本,事有其因。王十朋为官受百姓爱戴,与他的家风渊源和一本名为《家政集》的著作,有着密切联系。
北宋政和二年(1112),王十朋出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(今属浙江省乐清市)。据《王氏族谱》记载,其先祖五代末由钱塘迁入。迁入左原后,七世未昌。虽然族中七代没人做官荣耀门楣,但不管战乱灾荒,都没有改变王氏家族“孝敬奉先、谨厚持身、勤俭兴家、诗书教子”的良好家风。
南宋绍兴十年(1140),王十朋首次科举失败,房屋毁于战火。1143年,父亲也离他而去。此时,在家守孝的王十朋已经32岁了。作为家中长子,肩负先父未了之愿、怀揣报国未酬之志,虽然自身前途未卜,王十朋却仍然在居丧期间,泣血写下洋洋万言的王氏家训《家政集》。
王十朋家规家训(局部)
《家政集》分为《自序》《本祖》《继志》《奉母》《夫妇》《兄弟》六篇。
在《家政集》中,王十朋提出了“植德积善”的观点,认为家风养成如同农民春种秋收一样,有付出才有收获。对一个家庭“植德积善”究竟会收获什么,王十朋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。不过,他为我们勾画出了理想图景:
父子欲其孝慈,兄弟欲其友爱,夫妇欲其相穆,帏薄欲其洁修,门闾欲其清白,男子欲其知书,女子欲其习业,亲戚欲其往来,宾朋欲其交接,祭祀欲其精丰,用度欲其节俭,财货欲其无私,出纳欲其明白……
——摘自王十朋《家政集》
即使在今天看来,王十朋笔下描摹的良好家风、和睦家族也令人向往。
王新棋,今年74岁,他是王十朋的第二十六代裔孙。他坚持27年如一日,致力于筹资维修王十朋墓、建设王十朋纪念馆,传承王十朋为官理政理念和家规家训。
王十朋第二十六代裔孙 王新棋:
我作为王十朋的后裔,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,把先祖爱国爱民的精神和他的家风家训发扬光大。
《家政集》的不同凡响之处,就在于它立足一家之政,同时放眼一国之政。一开头,它就提出“有公家之政,有私家之政”;而且明确主张,作为有报国之志的“士君子”,应该“外则行公家之政,以泽民生;内则修私家之政,以化子孙。”后来,王十朋终其一生,切实践行和精彩演绎这种齐家、治国理念。
训既成,行必践。《家政集》成文不久,为充实官学不足,王十朋于村中开辟书馆。书馆取其字号,名为“梅溪书馆”,也称“梅溪书院”。当时正值北宋王室兵败南迁,烽火连天之中兴办学堂实属不易。书院开办10余年间,生员除本州县子弟外,还有从台州、安徽、山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学子,达数百人之众。自晋唐北宋以来,乐清学风未曾大开,本土文人寥若晨星。王十朋以后,乐清进士成批涌现。梅溪书院的开辟,为乐清丕振文风、教化成俗,起了重要引领作用。
王十朋创办的梅溪书馆
浙江省乐清市社科联原主席 项宏志:
在元、明、清历代中,“梅溪书院”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,后来成为浙江省著名的古代书院。
兴办书院的同时,王十朋从未放弃修身正德、安邦济世的远大理想。从35岁到43岁,他八上临安、七读太学、年年应试,其经史诗文都为上乘,但因佞臣当道,殿试时屡试不中。绍兴二十六年(1156年),他再次远赴临安。次年(1157年)三月二十一日,王十朋以太学上舍生(即太学里成绩优等的学生)资格,直接参加宋高宗主持的殿试。他引《春秋》之学,应答如流,被高宗赞为“任贤辉,经学淹通,议论醇正,可擢第一人”,苦学四十春秋,终成一代状元。
在《家政集•继志篇》中,王十朋记载了他父亲的一句教导“居官当以廉为本”,并表达了自己倘若有朝一日为官定不忘父命的决心:“他日不仕宦则已,倘或占一命,效一官,其可忘先人之教耶?”
高中状元后,王十朋以德治世,通经致用,义利并行,“立朝有直声、治郡有政绩”。其地方任职,一出佥判(绍兴)、四出郡守(饶州、夔州、湖州、泉州)。
王十朋任绍兴佥判时,他提出了治理鉴湖的方案,写成了《鉴湖说》,引起朝廷重视。其后,朝廷开展了长达8年的鉴湖治水工程,让绍兴人民受益至今。他还在当地建民事堂,并作《民事堂》等诗文,其中《会稽三赋》为现在研究绍兴古代地理、风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。
在夔州任上,他勤政爱民,推行买山种树、引水灌溉、修葺城墙、瀼水植柳、重建社坛、移建武侯祠等举措,并赋《给水》诗:“接筒引水下山陬,端有夔民解百忧。长使义泉名不断,莫教人费一钱求。”
乾道三年(1167),王十朋知湖州,时湖州大雨成灾,境内病疫流行。王十朋深入民间组织抗灾救急,安顿灾民并奏请开仓赈济,减免赋税,及时恢复生产,使百姓免于流离失所。灾后,他立戒石一通警戒当地同僚,切莫萌生贪念。
乾道四年(1168)秋,王十朋知泉州,又一次以戒石明志:“君以民脂膏,禄尔大夫士。脂膏饱其腹,曾不念赤子……清源庭中石,整顿自今起,何敢警同僚,兢兢惟己。”从他的两次戒石铭中可以看出,王十朋不仅立戒石整顿吏治,警示当地官员,也以此表达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心志。《家政集》中那个铭记先辈居官当以廉为本教诲的王十朋,在自己为官任上,切实实践了自己在《家政集》中所表达的初心。
《宋史•王十朋传》对此作了精炼总结:“凡历四郡……所至人绘而祠之,去之日,老稚攀留涕泣,越境以送,思之如父母。”
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志熙:
王十朋平生学问主张经世致用,在外做官的时候,他抚字百姓、举贤锄奸,同时把朝廷的恩典宣达到老百姓那里。他在绍兴、乾道年间的政坛和学界都有较大影响,后人也都以“正大之气、刚直之节”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、称赞他。
王十朋纪念馆前的梅花
大寒之后,暗香浮动,疏影横斜。梅花以其傲雪斗霜的品格,象征君子的高洁和不随波逐流的形象。王十朋素喜梅花,以梅自况,并自号“梅溪先生”,其一生写下近百首咏梅诗词。梅格即人格,对梅花品格的审美追求,也显示出王十朋卓然独立的清廉形象。
乾道七年,公元1171年,王十朋病逝。生于梅溪,归于梅岙。乐清市淡溪镇梅岙村后,王十朋墓前这块“四贤碑”,由理学大师朱熹题额、吏部尚书汪应辰撰文、一代学宗张栻书字“宋龙图阁学士、王十朋公墓志铭”。“四贤碑”,经风历雨,映射出一代大贤“外行公家之政、内修私家之政”的高风亮节。
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梅溪先生以其君子秉性、梅花品格、状元才学、良臣形象赢得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。
桥,连接天堑,沟通两岸。王十朋的《家政集》,犹如时空之桥,贯通古今。王十朋故后,其后世子孙,皆以家政遗训为范,谨守孝廉,躬行勤俭,代有名人,流芳久远。